燕京理工学院 刘满 韩雅青
语文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,它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、审美能力、表达能力起着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但目前在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,课堂参与积极性较低,上课基本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等。
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,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和陶冶他们的情操,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,传承中华文明,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,在语文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尝试,主要包括注重培养表达能力、创设情境提高审美感受能力、开展“博”与“约”并行的专题教学、实行多种考核方式并存等四个方面。
(一)注重培养表达表现能力。学习语言主要的就是提高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。有的同学话都说不清楚,讲个故事都讲不明白,写作能力更是一塌糊涂,上台讲话就更紧张,吱吱呜呜,对此我尝试新的方法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。
首先,课上采取话题演讲的形式,这主要是为了优化授课效果。教师一般是按照班级分成小组,同学自由报名参与,选出小组负责人,每组共同完成一个话题,进行不同的分工,大家共同搜集资料,并整合,做成PPT,推举学生上台展示。话题可以是教师课前布置的教材的内容,如对作者的认识、对作品产生时代背景的分析、对作品的解读;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读书体会和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,利用这些机会让学生做报告发言。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,他们通过查阅网络资源、泡图书馆、看视频等途径组织资料,同时也扩大知识面,内容非常的丰富,而且让他们学会了怎么做好PPT,如怎么设计背景、字号便于大家看清楚,有能力的学生还加入了动画等设计,很丰富。讲解之后,台下的同学可以自由的提问,台上同学解读不了的,教师参与解读,如果再有疑问的内容,师生课下再去寻求答案;台上的同学也可以拿出他们在研究这个话题时碰到的问题进行讨论。大家共同探讨,课题负责组再次修改他们研究成果,增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。也有同学自选话题进行讲解,如有的同学讲的自己对爱情的认识、有同学讲白色恐怖时期毛泽东在井冈山上的情形、有的同学讲美国民主、还有的同学说三毛、张洁、徐志摩……我从中看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,他们只要感兴趣的东西,学的不比老师差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语文应该是让学生在轻松享受中学习去体会去感悟。
其次,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话剧。这是个复杂的活动,学生需要选剧本、修改剧本、策划、选演员、选道具场景、组织排练、读书去理解人物形象。学生提前提交剧本,教师审核通过后开始排练,利用大概五周的时间完成,或者上台演义,或者拍成片子上课展示给大家,学生的表现力很强,就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来看,他们成功演绎了《北京人》《空城计》《孔雀东南飞》《雷雨》《原野》《荆轲刺秦王》《聂小倩》《人质》等,塑造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人物,如素芳、文清、思懿、诸葛亮、司马懿、刘兰芝、焦仲卿、周朴园、蘩漪、侍萍、周萍、四凤、烛之武、荆轲、仇虎、金子、聂小倩……在这个创造性活动中,通过话剧的情境,使学生深刻了解了作品产生的背景,作品的主题,当然也深深体会到了自己所演绎的人物形象与个性特点。通过这样的活动,不但提高了学生表达表现的能力,也活跃了课堂气氛。
再次,表达能力离不开写作训练。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,让他们进行写作训练,如在讲了《牡丹亭》杜丽娘与柳梦梅的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后,让他们把《游园》改写成叙事散文;给他们播放完具有诗意美、意境美的周杰伦的《菊花台》后,让学生写一篇赏析文;让他们将自己写的爱国诗歌上台朗诵。让他们深刻理解写作无处不在,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。
(二)创设情境提高审美感受能力。在注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上,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审美感悟力上,首先,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感悟作品所蕴含的美感。如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、或者通过多媒体图片、声音视频创设情境,使学生能更好的通过体验语言、声音、形象、意境来感悟作品中的自然美、人情美、社会美等。例如在讲聊斋作品《阿宝》时,播放影片阿宝,使学生能直观的从孙子楚的断指——离魂——化鸟的情节中感受“千古情痴的”生死相依的传奇爱情,深刻理解爱情的忠贞不渝与伟大,为了追求心中的爱人可以不顾生命危险断指,可以魂体分离,甚至可以化鸟,当然这都是作者写作情节的创新,但是却很好的诠释了爱情,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。在讲词温庭筠的《菩萨蛮》时,可以结合最近火热的清宫大戏《甄嬛传》,其中插曲唱的就是这首词,可谓古词新唱,同时还可以结合电视剧情节理解词的内涵,写了一个漂亮典雅娇柔女子的无聊寂寞孤独,貌似一个深宫中的小姐。当然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。
其次,在作品的解读上,尽量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,特别是在解读古代文学作品时,虽然时代相隔久远,但是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,教师应该尽量帮助学生去打通那个时间隧道,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,还可以多联系一些相关的文人轶事、创作经历等,提高生动性趣味性,做到“启蒙而引其趣”。
(三)开展“博”与“约”并行的专题教学。在讲授上,不只局限于对课本某一选文进行讲解,打破抓住一篇文章讲字词、总结大意、艺术特色那种枯燥的授课方式,我尝试采用一种新的方式。以文学史为纵的背景、以专题为横的主线,将作品串联贯通,做到“博”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文学所承载的人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,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,展现了更为广阔的审美境界,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。例如在讲“为国为民”的专题时,以爱国为主线,将古今爱国经典文章辞赋统一进行涉猎并讲解,从屈原的《哀郢》到杜甫《咏怀五百字》到辛弃疾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到爱因斯坦的《我的世界观》。还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、轶事经历,如辛弃疾的智擒张安国、愤杀义端、与陈亮的斩马亭故事……将文学放在文化的背景中去讲会更加丰富多彩。
当然在“博”的基础上,也要注意“约”,不能将语文扩展为文史哲政艺美,放要注意收,否则文学将失去它的自身特点,例如,在讲《庄子》时,肯定会涉及到哲学,但要与哲学相区别,最终归结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上,归结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完美融合,归结到高尚的审美情趣上,归结到充满智慧的语言上。
(四)实行多种考核方式并存,注重表现性评价。改变教师考试方法单一、学生应试的现状。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到期末的考核中,话题讲解、资料的搜集整合、朗诵、写作、参与话剧等都计入期末成绩。而不是一张期末试卷定高低。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。每个活动学生都积极报名,改变了学生对语文的认识,让他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享受语文。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,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,提高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,扩大了知识面。只有增强学生对语文的热爱,才能将文学作品中丰厚的人文精神内涵灌输于学生心中,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,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。正如爱因斯坦所说:“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,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,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。”
有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:“教学有法,教无定法。”要提高教学效果,就要根据时代的要求、学生的兴趣,不断调整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,不断学习,进行创新。正如欧内斯特·博耶所说:“教学是一门学术性的事业,它虽然从已知开始,但不局限于已知,最好的教学不仅传授知识,同时也改造和扩展知识,更重要的是教学也是一个能动的过程,教师不仅要善于创造一种求知的共同基础,而且要通过各种活动,把学生与自己都推向新的创造性的方向,教学同样需要教师的创造性。”